计划管理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管理 >正文

2015年学校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3-01 浏览次数:

2015年学校工作总结

 

2015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全校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成一流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诸多可喜成绩。

一、开放大学创建稳步推进

积极适应“互联网+”、“大数据国家战略”的新形势,大力推进面授精讲教学、网上辅导教学、手机辅助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重点建设“同学APP”移动学习平台,加大学习支持服务力度,“同学APP”注册学习人数达28981人。以精品化标准、网络化要求、个性化设计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完成了10个重点专业61节微课、近5000条资源和144IP课件资源的制作,其中《税收理论与实务》课程微课在2015年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荣获贵州赛区一等奖。正式组建了开放教育10个重点专业团队及下设的重点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做好与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力争早日实现贵州开放大学创建成功。

二、示范高职建设再上台阶

按照“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力度,与武汉厚溥科教集团共建IT特色班,与中邮政贵州省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共建电商物流实训平台,与贵阳综保区共建商旅、电商实训基地,其中商贸学院建设的E云商贸综合实训群通过省教育厅、省经信委批复,即将成立贵州省现代商务职教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实施动态管理,完成行政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做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航空服务3个特色专业和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煤矿开采技术、艺术设计4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完成30门精品课程建设,建设7个专业教学团队。以组织和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年来,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获省级奖项166人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初次就业率达97.43%,用人单位评价的称职率达97.2%,就业专业对口率80.30%,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三、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全面深化学校机构改革,按照学校办学和发展实际需要,增设审计处、发展规划处、校企合作与产业发展中心等部门,调整、合并了部分部门,使得部门设置更加科学,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三是全面深化教职工成长发展机制改革,实行“评聘分离”的职称评审制度,打通教职工多方位晋升成长的通道。四是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对奖励性绩效实行整体二级分配,逐步形成了绩效工资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个人岗位职责、工作能力、业绩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五是全面深化内部治理体制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逐步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积极稳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校院协调互动、高效运转的良好机制。

四、各类招生指标超额完成

我校始终把招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做好做实。2015年学校开放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四类招生均超额完成任务,共计招生38025人,超额完成37.1%。其中开放教育在全国电大招生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逆势上扬,招生达26456人,超额完成31.6%,稳居全国44所省级电大招生第13位;高职教育报到2805人,全面完成教育厅下达的任务,创下我校高职招生历史新高。

五、校园基本建设稳步向前

云潭南路校区127.3亩扩建用地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投资97万元完成了2000平方米公租房、学生宿舍环境绿化整治工程。延安西路校区近10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已经完工。省级示范高职实训室立项建设3项,其中230万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已完成,500万元电商与物流实训基地和700万元航空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即将完成。建成“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并获得首批高校“示范点”称号。

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力度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建设,吸引和鼓励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任教,教学实训水平有了快速提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41人。积极鼓励教职工在职提高学历,支持教职工进行国内外访学进修,全年新增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152人次参加访学进修和学习培训,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

七、科研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15年,认真组织各级各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项目的申报,获批准立项3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项目,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项,校级项目立项12项。学校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EI收录6篇,SCIE收录2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顺利通过年检并获贵州省新闻出版局高校学报类“二级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A类。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完成各类社会培训4696人次,技能培训1109人次,组织开展各类认证考试。

八、开放办学与合作交流日益扩大

2015年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加拿大堪纳多学院等高校开展师生互派、夏令营游学项目,共计派遣出国(境)留学生23名,超额完成教育厅下达的任务。组织有关院系、部门到印尼、马来西亚的高校和机构去宣传招生、积极寻求合作,达成多个意向。积极参加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协助天津大学完成“海洋创新科技成果展”并取得圆满成功。与广东电大、湖北电大、甘肃电大、辽宁电大、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九、制度建设、民生工程成绩斐然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以学校章程的拟写为契机,完善健全、规范、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以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中层干部会、校领导走访联系等形式,通报发展进度,征求发展意见,聚民智,汇民意,齐民心;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监督体系,规范与完善问责制度;健全和执行校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学校始终坚持把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体,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心、倾听民声,新建教职工食堂、优化交通车线路、调整作息时间等等,师生员工更有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师生员工精神振奋,学校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学校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认真履行维稳工作主体责任,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强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大力开展非学历提升培训。依法加强内部审计,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水平。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技能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第十届全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中,荣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6项,优秀奖5项。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九三学社电大支社荣获“优秀支社”称号。召开五届二次、三次教代会(工代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加强“群众工作中心”、“教工之家”和“职工书屋”建设,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支持共青团组织积极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高度重视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对老同志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支持老同志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发挥余热,关心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十一、党建工作水平提升新层次

学校党委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党员干部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础,将作风建设作为根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是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牢牢把握党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提升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水平。

二是以提高党委领导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校长治校和民主管理在学校中的作用,以党内民主引领和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强化师生推进改革的责任意识。

三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于服务全局、服务发展、服务师生始终,深入开展“五型”、“五化”党组织建设活动,释放基层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的潜能,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个基层党组织受到省委表彰,3个基层党组织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全年发展新党员94名。

四是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狠抓作风建设。聚焦忠诚干净担当,突出问题导向,高质量、高标准抓好三个专题的集中学习研讨,召开了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开展了整改落实“回头看”,实现了在作风建设上见成效、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成效、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上见成效。

十二、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切实担当和履行好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落实省委专项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19项整改任务基本完成。“三公经费”比去年下降了10.27%。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改,实践好“四种形态”,进行了党风廉政建设“大约谈”,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立案1件,处分正科级干部2名,诫勉谈话3名,全校通报5名。